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地學科普
Geoscience science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地學科普 > 科普知識

世界之窗——臺灣是怎么留住傳統文化之根的?

發布時間: 2014-11-24 點擊次數: 2410次

借用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傳統文化滋養臺灣 我們卻棄之如敝屣

面對粗口,我們自慚形穢于自己的文化,面對國外強權,我們歸罪于中國的奴性文明。總之,我們把自己的一切粗野歸于文化的劣根性。

然而,在與我們相隔一灣淺水的寶島臺灣,傳統文化的根卻扎得很深。國學在年青一代心中種下精神的根、文化的根、并對臺灣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和道德價值觀產生了深遠影響,臺灣人的儒雅與普及國學教育密不可分。

處于轉型期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面對新舊的變遷,充滿迷惘、惶惑、浮躁、掙扎。精神層面的“危機”促使人們到中國傳統文化里去尋找慰藉和支持。

我們這個有著偉大“文統”和“道統”的國度,這個向世界貢獻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等無數杰出人士的國度和民族,經過對“國學”的否定和拋棄,再經過全盤西化,眼下出現了文化斷層和精神缺鈣!像是一群文化的孤兒,東討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沒有自己家做的飯香。我們今天的虛無感、今天的功利主義,很多都源于我們對于歷史的失憶。

傅佩榮先生說:“國學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基”。 如今,我們成了無根的國度。

有人說國學熱了,但熱的是權謀詐術、風水陰陽、歪曲歷史,真正能夠重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傳統精神卻未得到真正弘揚。我們不能總是功利地問“國學到底能帶來什么”,而是應該反思“丟了國學,我們將失去什么”。

 

統一的哲學基礎,道德倫理教育才有落腳點

臺灣的國學教育有一個統一的哲學基礎,那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干。這個哲學基礎,也可以說是信仰,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是適合中國人生活的。有了統一的哲學基礎,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道德、倫理與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腳點。

許多人認為儒學是一種政治學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上層建筑。其實,儒學真正的本質是一種關于人的學問。儒學認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也就是說,社會的安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基礎在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

健康社會的主流人群,應該奉行的是基本相同的社會價值觀,這樣社會才能穩定。而這一切,必須依靠教育來實現,而教育中,語文教育最能夠承擔這個功能。

 

強調知行合一,知識化為行為準則

臺灣國學教育強調的就是躬身實踐,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學的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準則,非常注意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大陸語文教育在生活實踐上,可以說極為欠缺。例如,臺北縣國中初中一年級語文老師的一次課程設計,我們就會明白臺灣的國學教育是如何倡導身體力行的了:


課文:《論語論孝選》

主題:躬行孝悌

學習單設計:

1. 先說明自己是怎樣對待父母的(實情)。

2. 這一個月來的變化(言語、行為、態度)。

3. 因為變化、家庭氣氛變化(反思、思考)。

4. 因為躬行孝悌這件事,讓我體悟到……(感受)

□ 反省自己的言行。

□ 認真觀察熟悉又陌生的父母。

□ 站在父母的立場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

□ 尤其重要的是:實踐孝悌不是一個月的事,是終身的事。

 

以“傳道”為目標,語文不只是工具

將“傳道”作為目標,可以說是臺灣國學教育最明顯的特點。而內地語文教育,強調的是語文的工具性。我們現在的中學語文教育,似乎并不是一種人文教育,死的東西太多,活的東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許多美好的東西變成死記硬背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悲哀。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灣在國民教育期間,它的教育目標明晰,就是“培養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的健全國民”。所以在其《語文課程綱要》中,明確地將“體認中華文化的精髓”作為其語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包括中國過去的私塾教育,除了能讓學生熟練掌握文言文外,它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格陶治,這正是我們目前教育體系所缺乏的。儒家文化的基本就是修身,學問的目的,也是學習做人。這一直是我們教育體系中所沒有的。

 

傳統文化教育并非堆停在故紙中

內地的國學研究一直注重校勘與考據,使得中國傳統思想的微言大義根本無法進入公共話語平臺,更不用說指導普通民眾的生活與認知了。市面上雖然出現了一些相關的書籍,大多帶著偏頗的個人視角,很多普及讀物,對國學的解釋方法是混亂的,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傳達是謬誤的。

而臺灣國學教材注重與現代社會生活經驗的結合,對原典后的“析論”部分都會注意培養學生生活經驗與倫理意識。比如在論語“言行”篇后,討論問題是“現代社會講究'自我推銷’,這和孔子要求的'訥言敏行’是否矛盾?”而在孟子“存理克欲”篇后,問題是“孟子主張養心寡欲,但發展經濟必須刺激消費,如何在寡欲和消費之間取得平衡呢?”這些問題都會促使學生在反省現代社會時獲得生活的智慧。

 

國文和語文,一字之差減了母語體認

內地1949年之前,“語文”被稱作“國文”,而臺灣一直沿襲了“國文”的稱謂。

“國文”本身暗含著對自己母語的一種自覺的體認。“國文”“國文”,堂堂一國之文,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喚起的是我們潛意識深處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這種認同感使我們從拿起母語課本的第一堂課——即開啟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識到,“我”是中國人。它給我們一個文化上的身份證。這個身份證烙在我們情感和意識的深處,無論走到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都不會丟失。 

但“語文”好像只是一個模糊的所指。它可以指原生態的母語作品,也可以指用母語翻譯過來的任何一種語言的作品。總之,與“國文”相比,它缺乏對母語的一種自覺體認,無法訴諸于我們的情感和心靈。因此,兩者無論是在符號學,還是語義學上的內涵都不一樣。

 

共同校訓“禮義廉恥” 注重公民道德教育


臺灣在小學生每周40個小時的課程安排中,國文、歷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課程至少占了一半。

除此之外,學校還相當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當時國民黨當局定下的共同校訓幾乎都是“禮、義、廉、恥”,而幾乎所有學校的墻上都印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臺北市也以忠孝、仁愛、信義命名三大主干道,讓國學點點滴滴深入人們的生活。

臺灣的中小學教育一直遵循“有教無類”的古訓,以培養“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這與我們學校提倡“德、智、體、美、勞”類似,只不過臺灣學生之間的和睦相處與合作體現在“群”里,也并非不提倡“勞”。臺灣小學有一門功課叫《生活與倫理》,重點加強對孩子的社交禮儀、生活起居、孝親尊長、善友樂群等方面的教育,校園里的衛生保潔也全由師生共同完成。

考試題古今貫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臺灣國文的考題設計巧妙,融會貫通。多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絢爛多彩以試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凡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戲曲歌謠,成語對聯等,均被編制者搜入“囊”中。古今上下,信手拈來,相互佐證,彼此融通。而在這些表面的背后,編題者的出發點在于通過考試來發掘、發現學生潛在的國文素養,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并使他們體會到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絢麗多彩,培養對母語的感情。

1、“請名人代言”是提高廣告說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則廣告標題,如單就文字意義,尋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來代言,則最不恰當的組合是:

A、請莊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請子路代言“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C、請蘇秦、張儀代言“做個不可思議的溝通高手”。

D、請司馬光、王安石代言“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欣賞名家碑,辨識各種書體特色


書法教育曾經在臺灣備受重視。蔣介石曾特意籌組了“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兼任會長,在全臺各縣市系統地推廣中華文化。當時,從小學二年級起,每個學生都必須用毛筆寫作文,有時一周要寫兩三篇,最少也得寫一篇。書法也是初中國文的必修課,平均每兩周一課時,學生每天要練習毛筆字。

比如在《綱要》的能力指標中就要求:“欣賞名家(歐顏柳褚)碑帖,辨識各種書體特色”“用硬筆毛筆寫出正確而美觀的硬筆字、毛筆字”“能欣賞書法的行款、布局、行氣”。書法成績計入國文成績中。

直到現在,30歲以上的臺灣人大部分還知道如何使用毛筆,雖然字未必寫得很漂亮,但執筆的方法很是有模有樣。

 

學注重背,“立體的懂”融匯于血液


現在很多人反對孩子背誦國學經典,認為他們無法理解,背了也沒有用。其實這種教育方法,是中國一千多年私塾教育檢驗過的,可以說是學習文言文最佳的辦法。有讀過私塾的老學者就說過,剛開始背時,是一點不懂,但若干年后,一旦豁然貫通了,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體的懂”。“這個“立體的懂”很有意思。現在小學生的學法是,記住一個生字,再記住有哪幾種字義,然后記住句子,這只是一種平面的懂。比如說“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100多次,每一次的用法含義都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按照我們現在的學法,就是將“仁”的含義歸類,然后記住這些歸類后的含義,但你讀《論語》時,碰到一些詞義變化微妙的地方,還會不大懂。如果能熟讀背誦了,把有“仁”的句子都記住了,把這些句子的上下文也記住了,那么因上下文關系而發生詞義變化的地方,你自然理解了。你不僅理解了它的含義,你還知道為什么會是這個含義。這就是一種“立體的懂”,是融匯于血液中的懂。

家庭講究父子綱常、孝悌之儀


臺灣家庭教育中很多方面,特別是“倫理教育”,都依賴于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在臺灣,父子綱常、孝悌之儀非常講究。雖然電玩、流行樂讓很多年輕人玩得很瘋,但回到家里,這些年輕人都能對父母有著恭敬之心。

臺灣的年輕人,英文讀得很好,西方文明了解很多,但他們遵從中國傳統道德來,甚過大陸很多年輕人。一位臺灣作家曾講到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情節:電視機前,一對父子面對兩位總統候選人為誰應當選爭論得面紅耳赤,可是一到飯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饌”,立即恢復了傳統的禮讓孝悌。

孩子上學之前,臺灣父母會有意識教孩子背誦一些淺顯的古詩文,會給孩子講中國的童話和寓言故事。良好的教育氛圍,為整個臺灣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是大陸所不能比擬的。

父母和老師自發創辦讀經班


馬英九曾說,臺灣的讀經班是志工媽媽、上千名教師自發組織,在教孩子讀經。十多年前臺灣讀經人口,在北部只有40、50個小學生,到2011年已擴及全臺灣老中青,達200萬人,占臺灣人口近一成。

臺灣社會有一些讀經班,其學員大都是未成年人,有不少孩子是低年級的小朋友。臺灣父母會主動將孩子送往讀經班,他們還會主動聯系老師創辦讀經班,因為他們認為在家學習還不如在學堂學的多。

比如,有一個臺灣家長非常想讓自己的孩子跟有經驗的老師學國學,可學員不夠,于是家長就主動為老師招攬學員。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地學習和背誦國學經典,比如《詩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等典籍。雖然孩子們不會完全理解其中的內容,但通過誦讀可以印刻孩子們的心里,但長大后內化為一種氣質或精神。

用法律條文明訂“父母教育孩子”


臺灣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他們已經形成這樣共識:國是家的集合體,家是國的基本單位。早在2003年的時候,臺灣地區就頒布了《家庭教育法》,將家庭教育定義為“具有增進家人關系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為健全個人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而透過各種教育形式以增進個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識、態度與能力的教育活動”。

家庭教育涉及的范圍很光,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管理教育以及其他家庭教育事項,父母教育孩子成了義不容辭的責任。

家長會權利大 可以“炒”老師


臺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程度非常高,已經接近于歐美地區。1996年,臺灣“教育基本規定”第八條就明確規定:“在民眾教育階段內,家長有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在臺灣,所有學校都成立“學生家長會”,下設“班級家長會”,鼓勵家長參與學校各項活動,關心資助學校的發展。

這個“學生家長會”的權力很大,家長不僅直接參與臺灣教育規定的制定,還擁有投票、表決等權利。家長有權參加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工作,參與評議學校課程。家長會可以派家長代表參加學校校務會議,共同參與學校管理。家長還有權參加評審委員會的工作,甚至有權遴選學校校長。在大學里,家長會經常組織各類學生活動。如果有教師工作不稱職,家長會可直接要求校方“炒”老師。

相反,大陸的家長則一直處于弱勢地位。雖然我們大陸也有家長會,但這只是一種“會議”,不是組織,而且我們的家長會沒有相關法律依據,更沒有規章制度,像一盤散沙,也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家長的作用。

 

領導人古文功底深,力倡傳統文化


臺灣國學教育基礎深厚,“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等語句時常見諸報端,還有不少名人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以馬英九為例,他雖然在哈佛大學攻讀的是法律,少兒時代卻在父親的要求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以及《古文觀止》、《左傳》、《論語》等經史百家,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古文功底深厚。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國學功底也很深厚。在連戰很小的時候,父親連震東就教他背誦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詩文的造詣很深。

馬英九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臺灣的“核心價值”,即“正直、誠信、勤奮、樸實、包容;這些觀念,構成了我們臺灣人非常基本的核心價值”。其實,這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勤”,而臺灣人恰好將這些傳統文化資源轉化“核心價值”,這都源自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結果。


有擔當的編書,用童話傳承文化


在臺灣,許多出版機構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挖掘,比如漢聲雜志社花了多年才編寫出《中國童話》一書。二十多年來,這套書在臺灣銷售了三十萬套,有一些讀者給漢聲寫信:“這套故事書是我母親買給我們孩子中最喜歡的,也陪伴了我們接近有二十年,這一套我們還是舍不得,因為他是可以給下一代繼續閱讀的好套書”。

編書者耗時多年,廣泛采集中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民間故事,將之整理、歸類、改寫、編輯出這套適合現代兒童閱讀的故事。全套十二冊,配合農歷歲時,從年頭到年尾,每天一個故事。以中國農歷的節氣為引,一路發展出節令掌故、歷史及偉人故事、神話、民間傳說……甚至包括科學、地理、宗教等故事,利用各類故事交替穿插的手法,期望孩子們在逐日讀完一年份的故事之后,不僅扎下傳統文化的根基,更在潛移默化中心胸開闊,目光遠大。

另外運用傳統年畫、皮影、刺繡、剪紙、壁畫、雕塑石刻等技法,以毛筆、宣紙細細描繪,將故事中最精采的部分化為一幅幅鮮活靈動,具有傳統風味的圖畫,讓孩子體會傳統、非西方式的美感。

 

有擔當的編書,用童話傳承文化


在臺灣,許多出版機構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挖掘,比如漢聲雜志社花了多年才編寫出《中國童話》一書。二十多年來,這套書在臺灣銷售了三十萬套,有一些讀者給漢聲寫信:“這套故事書是我母親買給我們孩子中最喜歡的,也陪伴了我們接近有二十年,這一套我們還是舍不得,因為他是可以給下一代繼續閱讀的好套書”。

編書者耗時多年,廣泛采集中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民間故事,將之整理、歸類、改寫、編輯出這套適合現代兒童閱讀的故事。全套十二冊,配合農歷歲時,從年頭到年尾,每天一個故事。以中國農歷的節氣為引,一路發展出節令掌故、歷史及偉人故事、神話、民間傳說……甚至包括科學、地理、宗教等故事,利用各類故事交替穿插的手法,期望孩子們在逐日讀完一年份的故事之后,不僅扎下傳統文化的根基,更在潛移默化中心胸開闊,目光遠大。

另外運用傳統年畫、皮影、刺繡、剪紙、壁畫、雕塑石刻等技法,以毛筆、宣紙細細描繪,將故事中最精采的部分化為一幅幅鮮活靈動,具有傳統風味的圖畫,讓孩子體會傳統、非西方式的美感。

 

 

從孔子到周杰,全社會傳統文化氛圍濃厚


國學教育為臺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也形成了全社會的國學氛圍。不但每逢孔子誕辰島內孔廟要舉行慶祝大典,每逢新春社會名流還要舉辦詩歌雅集,政治人物酒酣耳熱時還常常吟詩高歌,前“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就曾在大陸與友人共同賦詩;一位“陸委會”官員也私下透露,上大學時無錢下酒,知交舊好便吟頌《長恨歌》佐酒。

也是因為臺灣社會有這樣的基礎,才誕生出方文山等著名詞作者,也才有《東風破》、《青花瓷》、《菊花臺》這樣古雅的歌詞,掀起華人樂壇的中國風。

如今,國學漸有淡化,不少學者和學生加入到捍衛國學的隊伍中。在世新大學校門口,經常可以看見中文系同學賣糖葫蘆,買的人還可以得到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古人詩句。東海大學中文系成立“大一國文教學改進委員會”,加強寫作訓練。盡管方法不同,這幾所學校的目標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搶救中文,搶救國學。

 

 

結語:圣賢藏于心 篤于行 德必向善


臺灣名作家張曉風女士的一篇散文《我有一個夢》,她夢想在這號稱中國的土地上,除了能為生物、物理、化學設置實驗室之外,也有人肯為國學建一棟古色古香的書院式講堂,讓老師可以在古風情境中,身臨其境地傳道授業,讓學生耳濡目染,在琴韻書香中吟詩唱詞,潛移默化。

國學精神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耳不聽,強調天下為公。這些古訓維系調節著我們的家庭和社會。今天的我們不用再用“之乎者也”交流,但需要在內心深處找到自己的信仰,在傳統文化滋養下的中國人,其實會優雅而幸福的。

老祖宗留下幾千年的國學是一種讓心靈深處充滿營養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回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國學始終該是我們立身處世之根源。

 

 

 

河南省山水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轉載自網絡

相關信息
2014-11-26

2014-11-22
Copyright hndzzy.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河南省山水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 豫ICP備20001617號-1 技術支持: 新火線
聯系電話 0371-55150110 地址: 河南省鄭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蓮花街56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羞草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国产自产v一区二区三区c|